客户买的不是产品,是关系能提升...
产品明明没问题,客户为什么一直说想问问“别人”? 周磊,最近在一个高端楼盘项目上遇到了瓶颈。 客户刘总是一位创业公司老板,财力雄厚,半年前就表示有购房意向。周磊带他看了无数套房,从学区、地段到户型,分析了所有投资潜力,刘总总是点头称好,却迟迟不签约。 偶然间,周磊看到刘总带着爱人和五岁的女儿来看房。 小女孩在样板间的花园里跑来跑去,对刘总喊:“爸爸,我们要是能住这里,是不是就能天天在花园里玩啦?”刘总夫人也轻声感叹:“要是真能定下来,孩子上学就不用那么折腾了。” 那一刻,周磊恍然大悟。 他之前一直在向“企业家刘总”推销一项“资产”,但刘总内心想要的,是作为一位父亲和丈夫,为家人兑现一个“安稳幸福的家”的承诺。 你看:房源,是顶级房源;价值,有升值空间;服务,也无微不至。 但真正能按下决策开关的,不是这些理性的投资分析,而是客户在“父亲”和“丈夫”这两个关系中,那份沉甸甸的爱与责任。 这一期,我们进入客户的“关系视角”,看到—客户能有效决策的背后,到底是在意和谁的关系? 你忽略了客户的“关系” ![]() 客户犹豫,是他需要确保这次购买行为,能巩固、维系或改善某段对他至关重要的关系。 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揭示过:人类天生具有强烈的“亲和动机”,渴望与他人建立温暖、和谐的关系。 当客户说“再问问”,潜意识里在权衡的不只是价格,更是和他人之间在关系账户里的情感收支: 比如怕亏欠: “这笔钱不花在家里,老婆会不会觉得我自私?”、 比如想互惠: “兄弟跟我打拼这么多年,得上个好工具让大家轻松点。” 比如求认可: “选这个方案,老板应该会觉得我眼光不错吧?” 每个客户都活在一张由各种亲密关系构成的网络之中—他们是父母、是子女、是伴侣、是团队的领导者。 而每一次购买,都不只是一次交易,更可能是一次对关系的投资、一份对情感的兑现、一个对承诺的履行。 你以为客户在购买“一份体检套餐”,他其实是在购买“对父母健康的保障,履行身为子女的孝心”。 你以为客户在购买“一套团队协作工具”,他其实是在购买“作为管理者,对团队效率提升的承诺,对下属成长的责任”。 你以为客户在咨询“一份理财规划”,他其实是在规划“作为家庭支柱,给妻儿未来无忧生活的安全感”。 产品的理性价值本身无法驱动决策,看见他在乎的人,才能触达他心底最柔软、也最坚定的购买动机。 怎么了解客户的“在意的人”? ![]() 理解了客户在为“关系”买单,怎么了解到客户在意的人? 你不可能直接问客户“您最在乎谁?”,既不礼貌,也不专业。 尝试用下面这三种提问方式,从客户的言语和情绪中,勾勒出他心中的“在意的那个人”。 第一、了解对象:"除了咱们自己,还有谁比较关心和支持着这件事?" 定位客户决策时真正在意的“人”,将对话从“我”扩展到“我们”。 话术参考: 家庭版: “我完全理解,决定肯定需要和家人一起商量。站在您的角度,你觉得先生/太太关心的是哪些方面呢?” 团队版: “您觉得团队里的伙伴们最希望看到哪些改变?” 共识版: “您觉得,要最终达成共识的话,其他人比较在意的是什么?” 第二、探询动力:"您觉得,这个决定最能帮到谁/最让谁放心?" 挖掘关系中“爱、责任、关怀”等正向驱动力,让客户感受到购买行为带来的情感回报。 话术参考: 关爱版: “这个问题解决后,您每天下班回家心情更放松,这种状态带给您家人的,是什么样的感觉?” 责任版: “帮大家从繁琐的杂事里解放出来,您团队里那些跟着您打拼的兄弟,会不会觉得跟对了人?” 共赢版: “这边效率提升了,整个部门的压力都会小很多,本质上也是对伙伴负责的投资,您说呢?” 第三、激发顾虑:"如果您暂缓这个决定,对谁会存在一些愧疚?" 适当激发关系中“愧疚、遗憾、怕辜负”等负向驱动力,将不做的代价与具体的人关联起来。 话术参考: 关系版: “如果因为现在的犹豫,半年后团队骨干因为效率问题太累而离开,您会不会觉得有点辜负了他们的信任?” 未来版: “孩子的成长就这几年,如果现在不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,等他们长大了,我们会不会觉得有些遗憾?” 信任版: “如果因为暂时的顾虑,导致团队效率一直上不去,您觉得会不会辜负了老板/董事会把这个部门交给您的信任?” 用这些问题作为引导,耐心倾听。 你的目标不是推销,而是理解他所处的和他所珍视的“关系”。 当他开始频繁提及“我太太”、“我团队”、“我孩子”时,你就已经找到了打开他心扉的那把钥匙。 回到实战中... ![]() 理解了客户这次购买时在乎的人。回到销售周磊的案例,当他意识到刘总不仅是“企业家”,更是“丈夫”和“父亲”后。 他与刘总的沟通,从冰冷的房产参数,转向了温暖的家庭愿景。 第一步:了解对象 周磊没有继续介绍楼盘,而是聊起了家常。
成功将话题从“房子”转向了“家人”,并精准定位了“太太”和“孩子”这两个关键关系对象,以及他们的核心关注点:环境、安全、孩子的空间、先生的工作环境。 第二步:探询动力
通过描绘“问题解决后的理想画面”,将购买决定与“兑现丈夫和父亲责任”、“带给家人每日幸福感”这些正向情感绑定,让刘总感受到决策带来的情感回报。 第三步:激发顾虑
用“亏欠感”作为最后的推动力,但不是施加压力,而是站在刘总的立场,帮他说出了内心可能存在的“顾虑”。 让刘总自己得出结论:立即行动,是对家庭最负责任的选择。 这么沟通下来,你会发现周磊不再是一名推销房子的销售,而是成了理解刘总家庭愿景的顾问。 他卖的也不再是砖瓦水泥,而是帮一位丈夫和父亲,兑现了对家庭的爱与承诺。 当你的方案,成为客户维系重要关系的“解决方案”时,你的价值,便无可替代。 最后的话 ![]() 回顾一下本期内容: 第一、希望你能理解客户购买的第三项动机:客户买单,往往是为了巩固、维系或改善某段对他至关重要的关系。 每个问题下为你准备了三种不同的提问方式,你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习惯,把这几个问题复述一遍,变成自己的方法。 第三、理解客户的在意的关系,试着想象你的方案,在客户的家庭或者团队中,还可以帮助客户维系、巩固、提升他和哪些人的关系? 最后,请你回想一个正在跟进、犹豫不决、反复商量的客户: 试着用 “关系三问” 重新审视:他最在意谁的意见?他的决定最想让谁受益?他最怕辜负谁的期待? 当你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,你就能用“关系”的钥匙,打开他还没对你打开的窗口。 当你找准了任务,破除了拖延,也找准了在意的关系,但客户还是不买单。 很可能,你需要注意购买动机下的第四种视角—群体。 他买的不是产品,而是进入某个圈层的入场券。 原文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14HelZL8c2obbwa02ujXcA 该文章在 2025/10/23 17:24:07 编辑过 |
关键字查询
相关文章
正在查询... |